供稿: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系 攝影:科研與學術交流中心
2014年10月28日,主樓418室座無虛席,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系劉平青教授作了一場題為“自我成長與積極溝通”的報告。劉教授講座旁征博引,詼諧幽默,贏得在場聽眾的一致好評。
劉教授從全新的視角分析典型案例——岳飛,引出自我成長與積極溝通之間的關系。他將自我成長分為三個層次,并分析每個層次伴隨著的不同溝通特征。首先是自我的本能層次,溝通時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其次是自我的學習層次,溝涌時以關系為中心;再次是超越層次,溝通時能夠以他人為中心。
劉平青教授還從對比的視角,分析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中對自我成長的不同理解。西方文化背景尤其強調自我成長的重要性。劉教授甚至將西方的管理劃分為自我管理、組織管理和公共管理三個相互聯(lián)系的層次,強調自我管理在管理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正如美國肯尼迪總統(tǒng)的名言所強調的一樣:“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么,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么”。而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不重視自我,直到21世紀的今天,自我在很多場合與自私還劃等號。因而出現(xiàn)大量的“自我迷失”、“坐等靠要”、“啃老族”等現(xiàn)象,更嚴重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溝通障礙重重。
最后,劉教授從自我成長的三層次,詳細介紹了溝通的通俗性、簡捷性、證據性、變形性、邏輯性;利他性、同理性、閉環(huán)性、情境性、及時性;系統(tǒng)性、細節(jié)性、惟一性、有限性、價值性等在教學、工作與生活中的實際操作技巧。
在輕松的交流討論過程中,與會老師極其自然地理解溝通不僅僅是語言方面的功夫,更是自我成長與得體的自我呈現(xiàn)。報告可謂講到大家心坎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