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攝影:CEEP
2016年5月17日上午,英國埃塞克斯大學Mark Harvey教授應邀來訪并做題為《The sociogenesis of climate change: Eating more meat and the China-Brazil connection》的學術報告。中心眾多師生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由中心助理教授劉文玲主持。
Professor Mark Harvey目前是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社會學教授,并任社會學系下的經(jīng)濟社會和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CRESI)主任。他也是曼徹斯特大學可持續(xù)消費學院的名譽教授。Professor Mark Harvey從橫向和縱向比較的視角,利用neo-Polanyian方法配置生產(chǎn),分配,交換和消費行為。在長時間的社會變革進程中,他探討了一系列不同的研究對象:西紅柿、基因組、生物燃料、飲用水和大豆。在這些研究中,他探討了經(jīng)濟和社會的變化本質(zhì)。作為ESRC專業(yè)研究員,他目前正在研究在有限的環(huán)境資源,尤其是土地,水資源和化石能源背景下,“food-energy-climate”間變化的動態(tài)問題。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面臨不同的氣候變化和資源的挑戰(zhàn),他最新的研究分析了其中由社會因素而非人類行為引起的危機,并比較了巴西、中國、印度和歐洲四各地區(qū)的情況。
講座介紹了Professor Mark Harvey在“food-energy-climate”研究問題上的核心研究理念。研究詳細闡述了氣候變化的社會變革這一概念在不同的政治經(jīng)濟體下如何與自己的土地,水和能源等環(huán)境資源相互作用。巴西和中國之間的新興地緣政治更加印證了社會科學分析歷史和社會變化交互性的必要性。在巴西和中國,土地利用、糧食安全和肉類消費的增長雖然存在國別差異,但也有相互關聯(lián)性,這都反映了它們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他們獨特的政治制度和不同的發(fā)展軌跡明顯受制于土地、水、太陽能和化石能源等不同的環(huán)境資源。利用neo-Polanyian方法,在社會和氣候變化背景下,他給出了一種針對不同政治形態(tài)下經(jīng)濟變化的社會科學解釋。
會后,中心師生與Mark Harvey教授展開了熱烈討論并合影留念。
(審核:顏志軍)